导读:本轮疫情以来北京连续多轮开展区域核酸筛查仍有混采阳性陆续被检出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核酸筛查对于尽快找到潜
本轮疫情以来
北京连续多轮开展区域核酸筛查
仍有混采阳性陆续被检出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表示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
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核酸筛查
对于尽快找到潜在传染源
尽早切断病毒传播链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呼吁
市民积极配合防控政策
就近就便参加核酸检测
为何多轮核酸筛查仍有混采阳性被检出?
连续多轮开展区域核酸筛查仍有混采阳性陆续被检出。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解释,“这是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感染者自己不会去主动筛查。”
另外,病毒感染后有“窗口期”,一般要2到4天才能够检出,可能出现第一轮筛查检测不到,后面第二轮、第三轮才发现的情况。“所以有人前面几次都是阴性,后面才发现阳性。这也体现了多轮筛查的重要性。”
区域核酸筛查要做到什么时候?
李侗曾说,疫情防控的进展取决于两个方面:管控区域划的够不够大,核酸检测次数够不够多。换句话说,就是“筛查出的阳性病例是不是都出现在管控区域,社会面筛查还有没有。”如果最后一个阳性病例出现后一到两个潜伏期内,该区域核酸筛查不再出现新的阳性者,就可以基本断定已阻断了隐匿的传染源。如果检测区域在一到两个潜伏期内还有新发病例出现,那么就可能存在隐匿传播尚未被发现,需要继续进行核酸筛查。
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增多,导致疫情传播隐匿性增强。这也是本轮疫情核酸检测区域要比以往更大的原因,“这主是考虑病毒传播速度太快,如果还是以以前的方式去检测,力度可能不够。很多感染者流动性大,甚至跨区跑。尽量避免因人员流动造成病毒隐匿在管控‘圈’外,尽快把潜在感染者都找到,才能尽早切断病毒传播链。”
为什么排队检测保持“一米距离”变成了“两米距离”?
佑安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崔璨表示,这是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来考虑的。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一般来说呼吸道飞沫颗粒比较大,直径一般大于5微米,不能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比如打个喷嚏,飞沫很快会自然下落,而下落的高度和距离基本上就是在一米内。但随着病毒的变异,它不单单通过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而且有研究显示,在室外开阔空间,受自然风影响,病毒也可能会播散。因此,根据实际的一些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考虑,两米是一个更合适的距离。
针对密接人员管控时间为什么缩短为“10+7”?
崔璨表示,这跟新冠病毒特性相关,之前新冠病毒最长潜伏期是14天,有特殊病例潜伏期会超过14天,后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要求是针对可能会存在超长潜伏期的情况,以减少这部分人群到社会面造成影响。
而根据新的流行病学证据、循证医学证据等,目前潜伏期在缩短,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社会面防控要求,针对集中隔离的密接人员,我们把14天缩短到了10天,7天居家健康监测时间不变,采用“10+7”的管控方案。
为何隔离完成后仍要居家健康监测?
居家隔离与居家健康监测有何区别?
崔璨介绍,一般来说,隔离一个最长潜伏期,就达到了安全的目的。不过,也有病例出现过超过潜伏期的情况。隔离后增加居家健康监测,就是为了预防此类转阳人员进入社会面。
还有市民对于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区别表示困惑。他解释,居家隔离需要严格遵守足不出户的管理要求,社区一般会在户门安装门磁等设备,打开会有通知和警报;健康监测没有要求足不出户,市民应尽量不外出,不可聚餐、聚集。
哪些人需要做抗原检测?
普通人群要不要测?
李侗曾表示,抗原检测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15分钟就能出结果,但核酸检测准确率更高,抗原只是一个补充,不能代替核酸检测,抗原用来筛查,而核酸用来确诊。我们需要利用抗原检测的优势,比如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里,在两次核酸之间做一次抗原,尤其是在像封控管控区里,这里感染风险高,通过抗原可以更早发现感染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尽早切断传播链条。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比如处在低风险地区,本身感染的风险很小,也没有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抗原检测的意义也不大。目前推荐的是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密接、次密接人员,以及有发热等新冠相关症状的人群可以做,如果都没有这些情况,普通人群是没有必要做抗原的。
单位、部门、行业、个人
如何做好疫情防控?
本轮疫情出现几起聚集性疫情,增加了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表示,对于聚集性疫情防控,单位、部门、行业要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市民也应自觉做好防护、不聚集。
李侗曾表示,对于聚集性疫情防控,单位、部门、行业要严格落实“四方责任”。降低到岗率,拉开工位间距离,增加开窗通风、消毒的频次,取消食堂堂食,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单位内部聚集情况的发生,消除疫情传播隐患。
佑安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崔璨提醒,市民要通过权威渠道关注疫情防控相关信息,了解最新政策、措施,出现相关的风险点位可以迅速展开自查。同时,要积极落实个人防控责任,防疫“四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必不可少。
首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社会面仍存在隐匿病例传播。市疾控中心提醒,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在以下几种特殊场景推荐佩戴N95或KN95口罩:
在医疗机构就医、陪同就医、取药时;
在探视高龄老年人、婴幼儿或有基础性疾病人员时;
进行核酸检测、收取外卖快递时;
出入人员密集及通风差的密闭场所时等;
风险难以判定但需要和陌生人近距离沟通,如维修或装修人员上门服务、与销售人员沟通时。
“在现在的疫情形势下,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可能分为两种状态——居家健康监测、居家办公和到岗工作。”崔璨提醒,对于被要求居家的市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给居室通风2到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处于封管控区域或作为高风险人群在家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则要严格按照社区防控组要求履行防疫责任。
对于一部分仍须到岗工作的市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私家车或自行车通勤;如须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触碰扶手、座椅、车门等位置,避免触碰眼、鼻、口,及时洗手、消毒。